教育部長潘文忠。聯合報資料照片
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,「性與性行爲」、「性與生殖健康」兩核心概念,在小學課程中幾乎消失。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,會從國際「全面性教育」觀點重新檢視課綱。
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今天在臺北舉辦「2023 CSEin Asia 亞洲全面性教育國際論壇」,協會秘書長韓宜臻發表研究,釐清臺灣國小現行性教育與UNESCO(聯合國教科文組織)所提倡的「全面性教育」之間的落差。
韓宜臻在論壇中指出,「全面性教育」以人權和性別平等爲基礎,目標是促進年輕人的健康、福祉與尊嚴,對比臺灣性教育課程,可發現「性與性行爲」、「性與生殖健康」兩個核心概念,在國小的課程中幾乎消失。
韓宜臻指出,臺灣國小教材偏重「關係」、「健康與福祉技能」、「理解社會性別」等,且相關主題超過7成是出現在高年級。
韓宜臻表示,調查國小教師可知,小學生已有性教育的需求,教師大多是察覺學生對性好奇,或是發現接觸了色情資訊、模仿具性意涵的言行,甚至已有性行爲,而開始實施性教育。
這份研究指出,高達95.7%的教師都認爲,在國小實施全面性教育是必要的,然而教師須面臨外部壓力,包括家長或校方要求避免教某些性教育的主題。另外,授課時不足、教師知能缺乏等,也都是教育現場的困境。
教育部長潘文忠在論壇中致詞時表示,108課綱雖已被認爲是進步的課綱,但在性別和性教育部分確實有可再努力的空間,已請國家教育研究院針對現行健康與體育領域,以及教科書中性教育部分,從國際「全面性教育」的觀點,重新做檢視,以在下一波課綱研修時有更好的基礎。今年底也會完成中等學校性教育發展指引,供學校教師參考。
潘文忠致詞也提到,臺灣在性別平權上一直努力向前,教育是重要關鍵。聯合國推廣的「全面性教育」概念,關注性別平等的促進,更着重「以學習者爲中心」來落實;國家應確保各級教育提供適齡、基於證據與科學的全面性教育。
潘文忠表示,「全面性教育」是國際共通的理念,必須先在校園建立友善的氛圍,讓學生不用擔心歧視和不被尊重,從性別友善廁所到性別友善宿舍,「這條路不好走,但要逐步展開。」